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又被称为月夕、八月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仅次于春节,与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关于起源有不同的传说:一说源于古代帝王祭祀活动,后贵族官吏及文人学士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说和农业生产有关,稻子成熟之时,人们以秋天中间之日,庆祝丰收、表达喜悦,是古人“秋报”的遗俗。
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到明清两朝,赏月时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且“其祭果饼必圆”。月饼圆圆,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也是过节时亲人朋友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除了文献记载,从诗歌中也寻得一些关于中秋的渊源。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里有诗歌描述“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代“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簌寂无声”、“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皆是咏月名句。宋代苏轼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意和境,将中秋之月推上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