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拂新县 新县焕新颜
——新县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月收入3000元,还有全勤提成,正常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一年营业额好的话,年收入能拿到4万多,我的日子也有奔头了。”近日,就职于新县茅屋冲家庭农场农家乐的收银员欧阳玉如是说。欧阳玉今年刚满20岁,以前家里也是贫困户,自从来到茅屋冲家庭农场,不但学习了新的技能,收入也有了保障。
像欧阳玉一样,新县许多贫困户克服了过去“等、靠、要”思想,摒弃了懒、贪、占等不良气习,在县、乡、村干部的帮助下,由过去“要我脱贫”变为“主动脱贫”,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精准扶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在这场全县干群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战中,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符合全县实际的“新县模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扶贫作为突破口,不断把贫困群众的心焐热、劲鼓起,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综合素质,让其自身的努力与外界的助力同频共振,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重新树立起逐梦小康的昂扬斗志,全县呈现出乡村拂新风、产业成风景、人人去致富、发展日日新的良好势头。
着力“志”“智”双扶,让信心树起来
“贫困户在集中安置点居住很满意,但是希望政府在小区多搞些绿化。”日前,泗店乡计河村第一书记在该村举办的“幸福大讲堂”上道出了群众心声。
“我们不是把群众搬出来就不管了,后续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就业保障都会考虑和安排。”县长夏明夫当场表态。而后,各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配套、绿化工程纷纷启动,就近建成扶贫车间18个,吸纳群众就业954人,其中贫困群众375人。
这仅仅只是新县广泛举办“幸福大讲堂”的一个缩影。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反映问题,能现场解决的,领导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明确专人负责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跟踪解决。
“幸福大讲堂”还通过干部带头讲,帮扶责任人和脱贫户现身讲,分享自己获得幸福的过程,讲述自己脱贫致富的故事,用鲜活的事例感染人、打动人、鼓励人。
“我李富远粗人一个,但从没想过等靠要,现在党和政府又是教种养殖技术、又是发放分红的,只要不是懒人,谁都能脱贫……”陡山河乡李湾村脱贫典型李富远在“幸福大讲堂”上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钦佩之余,也激励着群众争相效仿、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道德自觉,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溢出”效应。
除此之外,新县还扎实开展“昼访夜谈”活动,倾听民众心声,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和自我发展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委、县政府根据群众意愿和要求,出台了支持贫困村党员创业和贫困群众创业的系列优惠政策,并定期举办产业技能培训,选派85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帮扶,先后鼓励引导农村400多名“能人”党员带头发展产业。“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的日子更有盼头了。”西河村村民张洋由衷地说,如今,他开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
为了更好的宣讲政策,拉近干群距离,助力脱贫攻坚,新县成立了文明实践小分队,将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脱贫攻坚政策相结合,把党的好思想、好政策及时传递到农民手里。社区小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只要有需要,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少了会议室的严肃拘束,更接地气的宣讲愈加深得人心。
群众的知识丰富了,心头敞亮了,致富路子宽了,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引导明礼知耻,让道德底线筑起来
“以前,在评定贫困户、低保户时,村里工作难度相当大,家家都想当贫困户,人人都想吃低保。三天两头来村里闹,搅得村干部不得安宁,甚至有人还大言不惭地说国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回想起刚启动精准扶贫时的情景,箭厂河乡戴畈村支部书记石彩清直摇头。这种现象不是戴畈村的个案,在新县其他乡镇也大有人在。
“好逸恶劳、争长霸短、自私自利、诚信缺失”,众多民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成了阻碍脱贫的绊脚石、拦路虎。让群众明礼知耻,筑起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任务。
近年来,新县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广泛开展“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弘扬传统美德。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组、进家庭、进学校、进车间、进工地“五进”活动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百姓生活,靠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好风尚也如“随风潜入夜”,社会主旋律不断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除了思想引导,新县还着力抓实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县级以上文明村镇三年创建计划,并对创建成功的各级文明村镇进行嘉奖,凡成功创建全国、省级、市级文明村镇,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极大调动了干部群众参与文明村镇创建的积极性,各乡镇之间比学赶超,乡风文明整体上台阶。
除此之外,邻里互助献爱心活动在新县常态化开展,运用“一帮一”、“多帮一”等多种形式结对帮扶、亲情陪伴,帮助空巢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解决困难。“邻居比儿女还要贴心,我生病的时候他们还特地过来照顾我,做了好吃的也第一时间想到我,真的很感谢。”72岁的胡文祥老人动情地说。儿女都在外地的他,更真切地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睦。
邻里守望,明礼知耻,已经成为了众多群众的行动自觉。自立自强、勤劳务实、尊老爱幼、有爱谦让等优秀品质,如一袭春风,吹开了群众的心头之花,个个争当脱贫户、致富户,一曲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与人为善的道德之歌在新县大地奏响。
选树先进典型,让民风淳起来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
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新县持续加大先进典型评选力度,为脱贫攻坚树立榜样标杆。道德模范、“最美系列”、“好婆媳、好妯娌”、星级文明户、新县好人、新乡贤等评选活动争相登台,挖掘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截至2018年,共评选出道德模范60余人,“最美系列”900余人,好婆媳600余对,好妯娌1300余对,新县好人80人,新乡贤30余人,星级文明户随处可见……
5000余名先进典型的数据总量,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只有36万人口的老区新县汇聚成了一条好人的河,流淌之处必将润泽四方百姓。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勇往直前,投身脱贫攻坚战场。
“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我也要教导我的儿女向他们学习”,看完新县电视台道德模范专题栏目后,陈店乡的耿基太老人感慨万千。
刚刚领回“文明卫生户”奖牌的群众也深有感触:“这面奖牌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一个鞭策,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房屋内外的卫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不仅如此,一系列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着广大群众学先进、当先锋、做模范,使广大群众树立了“争先脱贫、脱贫光荣”的观念,不仅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减少了阻力、优化了环境。
推动移风易俗,让新风树起来
“自从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不办,避免不必要的人情消费,少了一大笔人情礼节开支,为我们贫困户省下了一大笔钱。”箭厂河乡仁畈村支书肖继鹤说道。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群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特别是为贫困户增加了沉重的人情负担。
为此,新县积极倡导“一约四会”建设,将过去一些不良风气纳入村规民约,纳入理事会,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树立起文明新风。
倡导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是关键。新县通过开辟“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专栏、设置公益广告、建立宣传栏、发放倡议书等方式,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还通过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地灯戏、小品、三句半等文艺作品,组建“倡树优良家风 助力脱贫攻坚”好家风先进事迹宣讲团,对农村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等陈规陋习进行广泛宣传,群众观念有了明显改变。
“红白理事会这个制度好,不仅为让我们群众没丢‘面子’,而且又没有太大的人情负担。”吴陈河镇陈洼村邹塆居民组邹茂峰说道。近年来,新县以自然村组和姓氏宗族为单位,引导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明确婚丧嫁娶每桌饭菜不超过300元,烟不得超过12元,酒不超过50元的标准。党员和乡村干部带头示范,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深受群众欢迎。
“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赌博,不搞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文明风尚成为农村的舆论热点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
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2017年,新县仅7000余起婚丧事节约资金3200余万元。
倡导孝善敬老,让美德扬起来
近年来,新县大力开展孝善敬老活动,弘扬尊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倡树新时代道德风尚,涵养乡风文明,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非常感谢我们村孝善理事会给予的资助,有了孝善基金,我们贫困老人再也不用愁吃愁穿了。”这是泗店乡陆湾村彭湾组老人陈长根、杨桂华夫妇在村孝善基金发放仪式上发出的感叹。现如今,在新县,像陈长根、杨桂华老人一样领取孝善基金的老人有2400人。
新县以60岁以上的贫困人群养老问题为精准扶贫突破口,摸清底数、制定标准,扎实推进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建设。截至目前,新县已成立孝善理事会261个,30个行政村设立孝善基金,累计募集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19万元。
“好媳妇悉心照顾植物人丈夫和患病公婆十几年”,这是中国文明网对李本丽先进事迹的简介,2017年11月,她被成功推荐为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泗店乡连续两届的最美人物颁奖典礼,表彰了最美儿媳、最美婆婆等,其中表彰的最美孝心女孩朱梦珍,荣获信阳市第一季度新时代好少年……这一系列孝老爱亲先进典型的正面激励,让群众更深入的了解到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村风民风也在不断形成。
除了正面激励,新县还在各村组建立“孝善红黑榜”,并通过广播喇叭、宣传横幅、入户引导、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孝善基金政策加以宣传,极大增强了子女孝善敬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倾注帮扶真情,让幸福指数升起来
“刚开始还以为只是做做样子,没想到真的打扫的这么干净。”村民刘文静看着窗明几净的屋子,干净整洁的院子,不由得赞叹道。2017年7月起,新县号召体帮扶人开展“清洁庭院”行动,集中入户开展卫生整治,实现贫困户家庭“六净一规范”,贫困群众的户容庭貌焕然一新,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不仅如此,新县还组织村“两委”成员、“新乡贤”、“样板户”成立“户容庭貌评比委员会”,定期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户户参评,月月开榜,引导村民从家庭卫生做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幸福家园”行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着重针对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居住条件进行帮扶。累计为贫困户捐赠电扇125台、电饭煲206个、开水煲196个、热水瓶2000余个,发放洗衣粉、香皂、蚊香等清洁用品3830份,发送取暖器200余个,改善了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居住条件。
特别是206个村级“幸福驿站”建设后,通过募集粮油、衣物、文具等爱心物资,并根据产业发展、政策知晓、孝善敬老、移风易俗等10项指标,定期奖励村民相应积分,可供在“幸福驿站”兑换生活必需品,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实施文化振兴,厚植乡村文化底蕴也显得尤为重要。新县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73个贫困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256个,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舞台艺术送农民”、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戏曲杂技、舞龙舞狮、文艺踩街、灯谜竞猜等民俗文化活动,大别山民间文化艺术节、新县民歌大赛、奇龙岭民俗文化展演、檀香寺庙会、泗店乡农民春晚、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不仅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更为他们种下了文化种子,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美起来
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美起来,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新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新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依托北京绿十字“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等活动,把新县视为一个大景区、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打造。西河湾旁,古韵新风惹人驻足,丁李湾中,豫风楚韵令人留连,奇龙岭下,传统工艺让人惊叹……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凸显,渐次绽放。
新县坚持“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社会筹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形成多元资金筹措格局,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同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发动社会捐资、引导农民筹资,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实施农村“三清、五化、五改”工程,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几年来,全县先后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建成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28个,示范村61个,其中21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
现如今,路旁的柴草垛、粪堆、垃圾堆已了无踪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面早化作历史,村头路口的分类垃圾桶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葱郁垂荫,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为了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更是新县众多脱贫户的真实写照。
新县,这块孕育无数革命英雄儿女的红色土地,终于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是全县干群脱贫攻坚决战的丰硕成果,也是老区儿女多年来的殷切夙愿。
在这场战役中,成千上万名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的命运,这不仅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后盾、干部群众的团结一心,还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力支撑。城乡面貌的改变,群众精气神的改变,精神文明建设犹如春风化雨,在新县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之间蔓延、繁衍,生生不息,也必将成为红城新县引领时代新风尚的强大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