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新乡贤”事迹展播——周河乡张思恩

来源: 责任编辑: 时间:2018-07-26 10:24:54

张思恩,男,汉族,19726生,新县周河乡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理事长。

1989年,张思恩来到北京打拼,经过多年努力,他在北京成立了双赢达建筑公司,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他富了,但他没忘生他养他的家乡。2013年,在一次返乡探亲时,他得知老家西河村即将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他想起老家尚未脱贫的父老乡亲,立志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张思恩认为,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而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则是自己的责任。

一、身先士卒,带领一方百姓——成立农民合作社

20141月,在新县县委政府、周河乡人民政府的组织支持下,西河农耕园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张思恩众望所归地被推选为理事长。他积极投身合作社的筹建与各项工作之中,希望以此为平台造福群众,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全力。

二、对准贫根,脱贫有良方——探索“旅游+”模式

在张思恩的带领下,合作社积极探索“旅游+”模式,注重干实事、出成绩。

一是搞活现代农业。打造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有机油茶7000亩,优质板栗200亩,生态葛根500亩。二是做强乡村旅游业。建设长洲河湿地公园、竹海、油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旅游景点,完善星空帐篷酒店、集装箱酒店、古枫杨咖啡馆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成森林剧场、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等娱乐设施。三是挖掘文化根基。合作社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齐天大圣庙、张氏焕公祠,为西河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贡献;建成河南省第一家粮油博物馆,设置书法、竹编等展览区。

三、体现大爱,共同致富奔小康——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近三年来,西河村民广泛参与、广泛受益,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物质和精神“双扶贫”功效。一方面,村民的经济收益逐年攀升。西河村民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一是开办农家乐、民宿。至目前,已有农家乐30余家、民宿26家。但是,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顺利。起初,村民对于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有顾虑,担心生意不好,张思恩便和乡村两级干部一起,家家户户做工作,也才有了后来农家乐和民宿遍地开花、一座难求的景象。二是从事农副产品销售。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的油茶、葛根,很受游客青睐,销量良好。三是参与合作社运营。村民们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当中,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就业。

另一方面,村民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新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素养大量涌入通过旅游渠道,贫困户实现精神上的脱贫。合作社大力支持个各类文艺下乡活动与健康教育活动,使村民对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有了深刻认识,并逐渐转化在行动中。

西河村集观光、购物、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逐渐形成,村民的脱贫致富梦在逐步实现。谈到自己这三年的经历,张思恩说这当中有苦也有甜,但是只要能帮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这些苦都不算什么。多年后的今天,他发现他真正的事业不是自己一个人致富,而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心怀大爱、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帮助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