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简介——助人为乐类
方敬
方敬,男,汉族,1931年1月生,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1991年,方敬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只身回到家乡苏北的一个小渔村助学扶困、教化乡邻。他倾尽200余万元积蓄成立“景清奖学金”,资助260名寒门学子步入高等院校。26年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方敬老人成为一位远近闻名、倍受尊崇的“新乡贤”。 1948年,方敬考入上海华东模范中学,因为家中贫困,他吃不起午饭,每天中午靠喝水充饥。一天,班主任胡景清老师发现这一情况,便拉着方敬一起吃饭。从此,胡老师把每顿午餐都分出一半给方敬,直到他读完高中。方敬深受老师影响,立志也要做胡景清老师这样的人。 方敬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期间,每年都回到家乡任庄村,用自己有限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子。退休后,方敬归返乡里,发挥余热,致力于用教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设立以自己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金”,先后资助26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011年,方敬罹患癌症,家人把他接回上海治疗,劝他留在上海休养。但是他总是惦记着家乡的学生,身体稍有恢复,就回到他的“景清书苑”和孩子们在一起。方敬回到家乡的这26年,原来连高中生都很少见的小渔村先后走出140余位大学生。方敬的谆谆教导,让人们改变“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与此同时,他还免费为乡村教师、学生等开设书法培训班,致力打造文化小镇、艺术小镇,镇里先后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名。他言传身教,倡导移风易俗,引领乡风文明,宋庄镇成为有名的省级文明镇。方敬的事迹和精神像火种在赣榆区蔓延,党员干部以方敬为榜样,纷纷学方敬、敬乡贤、作表率,尊师重教在当地蔚然成风。 方敬荣登“中国好人榜”。 |
田华 田华,女,汉族,1928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原团长。 田华1940年入伍,1990年离休,塑造《白毛女》中喜儿、《党的女儿》中李玉梅等家喻户晓的银幕经典形象。她始终把“演党的女儿,做党的女儿”作为最高追求,离休后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关心扶助下一代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文艺老兵的人民立场和赤子情怀。 她不忘初心,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信念在演出舞台发挥余热。离休后,田华仍心系舞台,每逢党、国家和军队重大纪念活动,以及行业活动、赈灾义演,她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参加上百次大型演出和慰问任务。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复兴之路》文艺晚会排练时,她突犯急性骨膜炎,靠吃止疼片坚持。2011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的旗帜》文艺晚会,左手骨折的她打着夹板排演节目。2015年,她强忍小儿子刚刚离世的悲痛,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作为抗战老兵代表接受检阅。 她不忘使命,以“还艺于人民”的高尚艺德坚持到基层为民为兵服务。作为有着70多年党龄的文艺老兵,田华多次跟随“老艺术家委员会”深入油田、院校等单位慰问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她多次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把优秀精神作品奉献给人民,把党的关怀传递给群众。她跟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老少边穷地区,走进厂矿部队科研一线,义务慰问演出。 她不忘党恩,以“永远做党的好女儿”的赤子情怀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田华始终坚守不接广告的原则,拒绝铜臭之气染身。她献身公益事业,长期担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形象大使、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等,积极为老区孩子捐资助学,多次到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给孩子们送去书本、文具。她创办田华艺术学校致力培养艺术新人,每年新生入学都亲自上一堂德育课,教育学生们学艺先学做人。 田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获第十九届金鸡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
刘源 刘源,男,汉族,1977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成都市高新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20余年来,刘源始终牢记“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誓言,用贴心的服务和无私的奉献,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盏灯”,送去了光明与温暖,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一道连心桥。 2005年6月,刘源加入成都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日复一日坚守在电力服务第一线。在日常的走街串巷工作中,刘源发现他所工作的社区有不少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和残疾人需要帮助。于是,他同队友一道,与社区的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开始了助人为乐、爱老敬老的奉献历程。 10余年来,刘源先后照顾帮助了所在辖区46户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服务时间最长的,是一位名叫杜德柱的空巢老人。杜老因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刘源就像儿子一样,耐心照顾着老人的日常生活:从检查改造家中老旧电力线路安全,到为老人买药送医,再到端屎端尿、洗脚擦身。后来,杜老搬出刘源所服务的社区后,依旧不舍刘源对她的这份亲情,而刘源也依旧风雨无阻地为杜老服务。当老人即将离世,已经说不出话的时候,却仍然久久地握住刘源的手不愿放开…… 细心的刘源发现,他所帮扶的老人大多年事高、听力差,经常听不到门铃。于是刘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明了一种能够发光提醒的门铃,安装在老人们的家中。如今,“爱心闪灯门铃”已经遍及辖区数百户老人的家中。辖区里孤寡、困难老人们的茶几和床头上,都放着刘源的名片,在他们心目中,刘源就是一位随叫随到的“电力110”。 12年来,刘源先后走进藏区虾扎希望小学、仪陇老区成都电业希望小学,以及20多所川电留守儿童之家,开展送爱心、送温暖、捐资助学等活动,慰问及帮扶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5000余次,捐资助学近千人次。 刘源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川省道德模范、中央企业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
刘长城 刘长城,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威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 从1992年开始做慈善,25年来,刘长城从孤身一人做慈善,到组织动员一大批志愿者一起帮助困难群体,再到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志愿服务持久化,使1200余名无助、孤独、甚至厌世的残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摆脱贫困,自立自强。 刘长城出生在威海经区泊于镇盐滩村,年幼丧父,母亲拉扯4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在乡亲们的接济下,他顺利完成学业。从那时起,母亲就经常告诉他,长大后一定要学会感恩,多去帮助别人。从1992年开始,刘长城运用所学专业法律知识为上百位职工讨回公道。1996年,为帮助一名打工妹拿到工伤赔偿,刘长城领着女工的父亲把官司打到山东省高院,历时两年,帮他们一次性拿到21.41万元的赔偿款。2008年11月,根据组织部门安排,刘长城到文登区侯家镇挂职党委副书记,负责招商引资。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自掏腰包,四处“化缘”,筹集资金为群众铺路架桥,帮助全镇130多户贫困家庭排忧解难。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刘长城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2008年12月,长城爱心大本营正式成立。目前,长城爱心大本营先后组织志愿者4.13万名、爱心企业51家,筹集、捐赠公益善款528.9万元,开展公益帮扶活动240余次,帮助683名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逐步深入,刘长城感觉到要想使志愿服务常态开展,就必须通过项目化、品牌化来推动。2015年10月,长城爱心大本营开展了“轮椅上的画家梦”助残项目,聘请专业油画家免费教授绘画技能,并统一销售。两年来,项目帮助129位残疾人售出5700多幅画作,其中79人月收入达3000元。利用“互联网+”的思路,2016年,刘长城又发起“轮椅上的电商梦”助残项目,帮助77人实现就业。今年5月,3000多平方米的长城爱心大本营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子女关爱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已为300余名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子女进行课程辅导、亲情陪伴、心理健康辅导等,成为他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刘长城荣获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
刘玉杰 刘玉杰,女,汉族,1954年9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双泉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 63岁的刘玉杰高位截瘫康复,站起来后,她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她负责的康复站,成了居民服务中心;她牵头的志愿服务队,精准帮扶社区困难群众。刘玉杰被群众称为“靠得住的党员先锋”。 刘玉杰原是北京市汽修一厂员工,2000年因旧伤发作导致颈椎错位高位截瘫,经过两次大手术和近半年的休养,她再次站了起来。2006年,居委会工作人员找到身残病退的刘玉杰,希望她担任双泉社区残疾人康复站负责人,刘玉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并且不要报酬。她组织大家给老人织帽子,上门服务残疾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老年卡等。很快,“有事就找刘姐”在街坊邻居中传开了,大家都说:“这里就是党员服务站!” 2010年,刘玉杰把院里已经退休的70多名老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社区第二党支部,开始了助人为乐的公益行动。她带领24名身体条件好的党员组成“春雨”志愿服务队,和院里30户老、疾、残、独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了精准帮扶,刘玉杰带领志愿服务队制作“连心卡”,贴在帮扶对象家里,帮扶对象可以24小时电话求助。几年来,“春雨”志愿行动累计上门服务300余人次,总服务时长达5000多个小时。服务队志愿者发展到60人,被帮扶对象51人。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主动加入“春雨”队伍,社区里形成了“低龄助高龄,有事大家帮”的良好风气。 社区居民一致表示:刘玉杰是党员,信得过!小区建立准物业管理,刘玉杰被推举为准物业委员会主任。她带领志愿者修剪小区里的树木,统计居民车辆信息,施划停车位,制定出小区车辆的出入制度,让小区管理一步步走向规范。 刘玉杰家住五楼,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上下楼困难,需要抓紧栏杆借助手劲。即便如此,只要楼下传来邻里的呼唤,她总是连声答应着往下就走。日子久了,栏杆上就被磨出一道锃亮的印迹。她是将军的后代,却总是默默躬身前行,用行动为党旗继续添彩。 刘玉杰入选“北京社会好人榜”。 |
刘贵芳 刘贵芳,女,汉族,1969年10月生,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镇乡村医生。 刘贵芳把病人当亲人,把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当爹娘,带给他们儿女般的贴心照料;她心怀大爱,开办医养结合养老院;她的爱跨越地域、民族界限,不远千里救助瑶族女村医……从医30多年来,刘贵芳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大爱。 刘贵芳所在村拥有3600多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00位。按时为他们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作为乡村医生的刘贵芳把每位老人的健康挂心上。由于近些年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老人缺乏照应问题突出,生病时尤为如此。村里75岁的留守老人孙西林,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她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为方便老人就医,刘贵芳总是主动上门打针送药,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总是随叫随到,悉心照料。孙西林说:“拿起手机,最熟悉的号码就是贵芳的手机号,这个号码24小时为全村开机,不管生病也好,需要做点家务也好,儿女能做的,刘贵芳都能做。” 刘贵芳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一方面无人照顾,另一方面也存在看病难、缺乏医疗保障的情况。她就想如果能给老人们建个“家”,把他们集中起来照料该多好。2013年年初,刘贵芳决心筹建一所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不惜把孩子结婚时的车和房子变卖,把家里的房子也做了抵押。最后,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全家人的努力下,总投资295万元的养老院终于在2014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养老院突出公益性,五保老人免费入住。 30多年来,刘贵芳先后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超过30万元。汶川地震她捐款2000元,青海玉树地震她捐款1000元,2016年邯郸特大洪灾,刘贵芳通过县委统战部捐款6000元。刘贵芳带领全家参加无偿献血超过20次,全家献血量超过1万毫升。她先后参与救助流浪人员20人次。当广西瑶族女村医身患重病无钱医治时,刘贵芳第一时间拿出1万元,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社会组织募集资金12万元。 刘贵芳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
张全收 张全收,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近20年来,张全收用自己的善心,捐资助学、敬老孝老、扶贫济困、建桥修路,累计捐出善款2000多万元,帮助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为农民工带来100多亿元劳务收入。 张全收自幼家境贫寒,12岁因贫辍学,15岁外出打工。每当生活陷入困境,总有乡亲拉他一把。这在他心里播下了善良仁爱的种子。滴水之恩报以涌泉,从那时起,张全收就许下誓言:将来要百倍回报父老乡亲。他三次南下深圳打拼,逐渐站稳脚跟,于2002年成立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帮助河南等地的农民工就业。2008年金融危机,3500名农民工两个月没有工作,张全收遵守“守望相助,有难必帮”的承诺,免费包吃包住,按月支付工资,两个月花费了800多万元。张全收为众多农民工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当地农民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全收。”为更好地服务家乡经济建设,2014年,他将公司总部迁至郑州,成立200余人的扶贫志愿团队,先后培训并帮助5万多名农民工就业。从2002年起,累计为农民工带来100多亿元劳务收入。 张全收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2004年,在事业起步阶段,他得知村里孩子在危房上课,立即把公司仅有的8万元现金交给老支书,紧接着筹款72万元建起了教学楼。从2006年起,他成了村里200多位孤寡老人的“儿子”,每年为村里孤寡老人发红包,还把孤寡老人杨大爷接到自己家,尽心尽力赡养了13年,为其养老送终。2008年,张全收高票当选为拐子杨村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建桥修路,建村室、文化大院,安装路灯、健身器材,并为全村人购买医保。他还出资10万元,选送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参观学习。 张全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
陈贤 曹旭 陈贤,女,汉族,1972年8月生;曹旭,男,汉族,1971年9月生。二人系夫妻,均为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天定律师事务所律师。 2014年,陈贤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先后辗转西藏、内蒙古、新疆等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让法治阳光照进少数民族同胞心中。在陈贤的感召下,丈夫曹旭也追随妻子脚步参加志愿服务,两人成为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全国唯一一对“夫妻志愿者”,用热心奉献彰显律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014年,陈贤走进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成为当地第一个职业律师。恶劣的气候环境、严重的高原反应、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让陈贤退缩。当陈贤办理完第一个案件,拿到工伤赔偿的藏族女孩紧紧抓住她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时,陈贤感受到发自心底的快乐。一年里,陈贤办结58件案件,是该地区上年度办结案件总数的近3倍,为群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随着工作的深入,陈贤感受到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对法律援助和法律知识的渴求。援助任务到期后,她主动向司法部申请留下来,组织上将她派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 陈贤的丈夫曹旭也是一名律师,两人原本在老家经营一家律师事务所,有着可观的经济收入。陈贤援藏的一年间,曹旭感受到妻子对法律梦想的执着追求。2015年,曹旭在妻子的感召下,也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行动,被派往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他俩重新成了“夫妻档”。夫妻俩虽同在内蒙古,却相隔300多公里,辗转7个小时才能相见。大雪封山时,两人有时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在内蒙古的一年里,陈贤共办结85件案件,为当事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同年,曹旭办理民事、刑事、劳动仲裁案件31件,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他们愈发体会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法治阳光的普照。2016年,陈贤、曹旭申请继续参加法律援助工作,同年又被一同派往新疆。陈贤坚定地说,只要社会需要,身体条件允许,会一直将这项事业进行下去。 陈贤、曹旭荣获“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行动优秀律师、安徽省“最美人物”等称号,陈贤荣登“中国好人榜”。 |
逄秘书 逄秘书,男,汉族,197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逄秘书自1995年开始自学中医,从医10多年,坚持把为驻地各族群众看病送药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一名军医的担当,把党和人民军队的关怀与温暖送到驻地各族人民的心坎上,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回乡逄大夫”“军营喜来乐”。 为给母亲治病,逄秘书自学中医,考取国家医师专业资格证书,拜访多位有名望的老中医,深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自煎中药并亲尝药味、药性,经过长时间摸索实践,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学有所成后,逄秘书经常无偿为慕名而来的人看病,解除无数病患的痛苦。陈家咀村一名回族小伙,下肢水肿,平时走路都费劲,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并伴有肾功能减退。逄秘书为他辨症用药,三次调整药方,服药18次,水肿慢慢消了。经医院复查,他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逄秘书说:“群众找我看病,就是一份信任,我要尽心尽力治好。” 逄秘书把为民服务作为团结群众的纽带,坚持发挥自身特长,为他人伸出真情友爱之手。仅2015年,逄秘书自掏腰包送出的中药价值2万余元。这些年,他购书开支近8万元,购医疗器材开支近2万元,为群众送药材开支6万余元。他经常说:“救治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家庭就是撑起一片天空。”正是有了对人民群众的这份真情、这份挚爱,换来各族群众真诚褒奖,驻地少数民族群众把他当成“好儿子”“好兄弟”。 作为人武部部长,逄秘书主动作为,积极扶贫帮困。东乡县达板镇崔家村是该县最大的少数民族贫困村,逄秘书带领官兵先后与该村43名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把党的民族和惠农政策,以及种植养殖、科技致富等信息资料册子发到帮扶户手上。他还将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群众申请无息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走上规模养殖道路。 逄秘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
韩凯 韩凯,男,汉族,1956年2月生,浙江省杭州市“微笑行动”慈善医院医生。 韩凯在唇腭裂慈善事业中执着坚守近30年,成立了“零收费”的慈善医院——杭州“微笑行动”慈善医院,并发起微笑行动专项基金,带领团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为45个民族的3万余名贫困唇腭裂患儿提供免费医疗救治,仅他一人就治愈多达5000余名患儿,为患儿们带去了微笑、尊严和梦想。 韩凯说:“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微笑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上世纪90年代初,韩凯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医疗研究环境,在杭州率先发起中国“微笑行动”,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微笑传递“长征路”。微笑传递之路曲折坎坷,韩凯丝毫没有动摇,不断积极争取,并且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技术设备引进、洽谈合作项目、交流计划、人员邀请、活动宣传、患者筛选等工作。1991年5月,韩凯终于成功邀请首批美国专家来到中国进行义诊,并第一次在杭州整形医院开展了慈善医疗救助活动。首批报名的患者多达300余位,160名唇腭裂患儿得到治愈,获得了社会的点赞好评。 “微笑行动”发起以来,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固定场所,这让很多孩子在救助的路上不得不选择中途放弃。韩凯克服重重困难,在杭州发起并成立了专门为唇腭裂患儿提供免费矫正手术和治疗的“微笑行动”慈善医院。每年医院依靠社会募捐可进行2500—3000例免费手术,患儿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救助,还能获得长期的跟踪治疗,这对于“微笑行动”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如今,全国已有200余所唇腭裂慈善医院,遍布23个省(自治区)的65个县市区,治愈患儿30077个,拥有168支志愿医疗团队、2万余名社会及专业志愿者,开展大型慈善活动165次,“中国微笑行动”不断发展壮大。一项工作干一天容易,长期坚持则难能可贵。近三十载,一万零九百多个日日夜夜,韩凯把他有限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唇腭裂慈善公益事业,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慈善公益彰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韩凯荣获“最美杭州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